【營養知識】為何別人吃得比我少?你為何不該跟別人比較餐點分量?

為何別人吃得比我少

常常都會看到很多人留言說:「怎麼感覺份量那麼少」﹑「我基礎代謝跟你差不多,是我吃太多所以瘦不下來嗎?」﹑「你都吃好多喔,我吃你的一半就飽了」

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就跟大家說為何你不該跟別人比較分量

你可以「參考」別人食物的種類或烹調的方式,可是你還是要「自己」調整適合你的分量與比例。


1. 餐點分配都不一樣

22073533586_ba98170874_b

一天吃三餐跟一天吃五餐的人每餐的份量與營養分配都會有差。

有人會在餐與餐之間吃點心,有的人不會,這樣就已經影響到一餐的份量了。

2. 活動量不一樣

bicycle-1867232_1280.jpg

一個整天在騎腳踏車送貨的人很明顯會比整天在辦公室坐著的人消耗更多熱量。

一個哺乳還需要照顧三個小孩的媽媽也會比沒有哺乳的媽媽需要更多營養,各營養的比例也會不一樣。

3. 運動量不一樣

kickboxer-girl-kickboxing-athletic-girl-160920.jpeg

有些人的運動是跑步,有的是在家裡訓練,有些人會重訓。

就算是重訓,練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訓練方式,訓練的時間與強度都會影響你的熱量與營養需求。

在你無法清楚了解別人的運動方式,強度,時間等等之前,怎麼可能比較餐點的份量與比例呢?

4. 每天的熱量需求不一樣

pexels-photo-116078.jpeg

練腿天,休息天,有氧天,欺騙日,同一個人的熱量與營養需求都會不一樣。

譬如說,有認真練腿那天就需要多攝取點熱量,特別是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幫助肌肉成長。

如果今天是你的休息天,但別人分享的是練腿後的運動餐,份量對你來講自然會太多了。

另外,每個人的運動或體態上的目標都不一樣,因此飲食方式也會有所差別。

5. 體質不一樣

這個世界是沒有一種飲食方式適合所有人的。

因為過敏,消化系統,身體代謝等等原因,每個人都需要找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譬如說,瑞秋認識個朋友因為消化系統不好,所以無法一次吃太多蛋白質,要分幾餐來吃。

6. 容器大小不同

pexels-photo-90893.jpeg

一個便當盒,可以是500ml,750ml,1000ml,可是”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

拍攝的角度也會影響人的感覺。

在不知道容器的深度,容量等等之前,你無法比較份量。

7. 數字的誤差

29101717241_dbc72f0a2a_b.jpg

機器測出來的數字本來就有誤差。再精準的機器都會有誤差,更何況市面上很平價的體脂機。

另外,測量時的水分,時間,是否有運動或進食等等都會影響數字。

兩個體脂機測出來的BMR(基礎代謝)可以差100~200卡,甚至更多。

每個人的基因,代謝等等都會影響到實際的基礎代謝,所以數字參考一下就好了,不用太在意。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別人的餐點只能「參考」;你可以看看別人怎麼烹調食物,選擇甚麼食材,怎麼搭配,可是不能直接抄別人怎麼吃,因為那很可能不適合你。

多聆聽自己的身體,找出能配合你生活與日常需求的飲食方式就對了。不需要因為別人吃得多或少而餓肚子或把自己塞到爆炸。

*此文只針對一般沒有特別疾病的人,如果你對自己吃的營養,份量等等有疑慮,建議可以詢問專業的營養師喔 

0 0
文章評價
訂閱
通知我關於
guest
2 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人投票
Inline Feedbacks
顯示所有留言
runfastlivefree

謝謝你這麼客觀的提供正確的知識
點破大家普遍的盲點

不客氣 ^_^ 能幫到大家我就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