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培養了飲食運動習慣,面臨可能會破壞生活秩序的旅行或聚餐,不少人會感覺到焦慮。你或許也會擔心這趟旅行或聚餐會否導致體重增加,白費了之前維持體重或減脂的目標。
這次就針對旅行和聚餐分享如何平衡生活、訓練與飲食。這篇文章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但我會詳細分析各種可能性,讓你知道怎麼衡量並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三個飲食安排方案
廣泛來說,你有三個方案可以選擇:
1. 嚴格控制飲食
在這個方案裡,你完全不會脫離你的飲食計畫跟習慣。
這代表你跟親戚朋友吃飯時需要攜帶便當,也不會跟其他人吃同樣的食物。
如果你在近期內會有比賽需要減脂(例如:健美比賽),這是最能夠維持體態的方案。在這種狀況下,你或許會需要跟親戚朋友解釋為甚麼不能享用同樣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般民眾或近期內沒有比賽,我不會建議這個相對極端的方案。
優點:最能夠維持體態,適合近期內需要去比賽的人。
缺點:無法好好享受節日跟食物,對於一般人來講比較極端跟壓抑。
2. 完全放鬆享受美食
嚴格控制的相反就是完全放鬆享受美食。在這方案裡你不用在意任何營養熱量,想吃甚麼、吃多少,都可以。
這個方案適合想以最放鬆和開心的狀態享受假期的人。
如果你連續幾天大吃大喝,體態和體重可能會有些微的變化,但請記得這些變化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水分和食物重量,體重增加1公斤不代表脂肪增加1公斤。
譬如說,2018年 (1) 的一項研究探討了多吃1000大卡7天對24名男性的影響。7天過後,受試者增加了1公斤體重,但當中只有0.5公斤來自脂肪。恢復正常飲食14天後,體重只比實驗前多了0.7公斤,脂肪只多了0.4公斤。
吃多於TDEE 1000大卡7天也只是這樣,所以如果你只是幾天吃多了一點,增加的脂肪真的不會多到哪裡去。
如果你沒有甚麼特別的目標,希望好好享受節日,也不介意少許體態上的變化,這是一個很棒的做法。
優點:可以讓身心完全放鬆,盡情享受食物跟節日。
缺點:可能會讓體態稍有變化或者讓腸胃不舒服。
3. 適量放鬆跟享受美食
當然,人生不只有黑跟白,你也可以選擇在兩個極端之間做個平衡。
在這方案裡,你會吃你想吃的,然後同時注意份量並用你對食物的認知調整飲食選擇。
由於你有注意自己吃的,體態比較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就算有,主要都會來自少許的水腫,脹氣(可能因為吃的比平時多)跟增加的食物份量。
再來,這方式或許可以讓你的心理壓力比方案一少,因為你已經告訴自己這段時間是希望專注在生活與社交,不用過於在意食物的營養與熱量。
跟第二個方案一樣,這都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去平衡自己目標與身心健康的方法。
優點:可以適量吃到想吃的,不會影響聚會的興致,心理壓力也較少。
缺點:體態可能會稍有變化,並需要保留一點理智去選擇食物。
如何知道自己符合哪個狀況?
你符合哪種狀況,還是你夾雜在兩個狀況之間,除了要考慮你的個人目標,也要考慮你出國的原因,頻率,長短,當地的文化之類。比如說,出差跟旅行的飲食訓練目標可能會不一樣。
例如,如果你是出國旅行,你可能希望體驗當地文化,嘗試以前沒試過的東西,包括食物。在這種情況,你或許希望採取比較靈活的飲食運動策略。相反地,有些人去歐洲會把重點放在購物而不是吃,因此不需要那麼大的靈活度。
再舉例,如果你只是去一個常去的地方出差,當地也沒有甚麼你特別想吃的,你或許會希望保留多點規律性。
我鼓勵大家把方案一和三視為光譜的兩個極端,而你可以在這條線的中間遊走,偏向哪邊則取決於聚餐或旅行的目的和你的喜好。
十個掌控飲食的技巧
介紹這六個飲食技巧之前,我先強調你無須全部都用上。你能根據你想要的靈活程度和環境因素挑選最容易實行的招數。如果你是去旅行,你每餐的靈活度和使用的技巧也能稍有不同喔。
一、注意蛋白質攝取
如果是高度加工過的(油炸/丸類/勾芡),你可以選擇少吃點,醬汁也可以稍微撥掉或不要沾太多。
例如,食物上的美乃滋你可以稍微撥掉,烤雞則可以吃肉不吃皮(或少吃)。這不代表美乃滋跟雞皮有甚麼不好,你也可以選擇吃,只如果你希望稍微注意熱量攝取,可以考慮在這些方面做取捨。
如果是旅行,你可以考慮自備蛋白質和零食。
到了新地方,你未必能在餓的時候輕易找到食物。自備零食能避免餓的時候隨便買一些高熱量(儘管那不是你很想吃的食物)。
當然,如果你想吃當地的食物,這不代表你不應該吃。自備零食是避免餓了又沒東西吃,然後只好吃你根本不想吃的食物。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希望把熱量分配給好吃和想吃的美食。
關於攜帶乳清與補充品上飛機
這邊也提醒一下某些國家對乳製品會有入境限制。例如,澳洲可以帶乾燥的乳清粉,可是必須申報;英國則不准從歐盟以外的地方帶任何乳製品,包括乳清。如果有疑慮,建議先在當地海關的網站上查詢。
至於上飛機,不用擔心會被誤會是毒品,我和身邊很多人帶過無數次。
二、避免在大餐或旅行前餓肚子
有些人會習慣在大餐或出國前節食少吃,甚至採取比較極端的手法,好讓自己之後能多吃,或者拍照比較好看。然而,這方式有個缺點。當你減脂,甚至用比較極端的手法,身體會為了維持體重(這是身體自然的保護機制)而提升飢餓感,並減少飽足感。你也可能在這段時間限制自己不要吃某些食物,如零食、冰淇淋、蛋糕等。
在這種節制很久,又餓的情況去外食,很容易讓美食之旅變成暴飲暴食之旅。
如果真的希望為了旅行減脂拍照之類,我比較建議早點開始,然後在旅行前幾週轉為維持期,以穩定減脂帶來的飢餓感跟對食物的慾望。
如果是聚餐,我則建議確保自己不是餓著去。就算是簡單地吃個優格配水果,也能有效降低聚餐期間吃多的機率。
如果你想平衡相對高油脂低蛋白的聚餐,你其他餐可以選擇以低脂高蛋白的食物為主,例如:雞胸肉、白魚肉、牛腱肉。再次提醒大家,油脂較高的肉類並沒有不好,這只是因應當天的情況靈活運用食材的方式之一。
例如,上面這個比臉還大的炒飯營養非常豐富,對我來講(注意每個人需求不一樣)也很有飽足感,但熱相對不高。
三、因應喜好需求調整高熱量食物的分量
很多人以為想減脂或健康就完全不能碰蛋糕、年糕、月餅跟湯圓等等,但其實你可以將這些食物融入飲食當中,而我甚至會鼓勵你這樣做,只要根據你的目標跟需求做分量上的調整即可。
譬如說,你可以選擇不吃整個月餅或蛋糕,只吃1/4,其他就跟朋友分享。
有些人可能覺得每一樣吃一點點根本就不滿足,那你也可以選擇另一個做法,就是挑選幾個你真的特別想吃的東西,然後看有哪些你其實沒有非常喜歡。隨後,你可以好好享受你想吃的,其他的則可以禮貌拒絕。
你也可以針對不同的聚餐收放飲食選擇。例如,如果你有六次的聚餐,其中三次的餐廳你很喜歡,也是跟很要好的朋友吃,那三餐你可能會選擇比較放鬆去享受。另外三次你可能就會多注意一下分量跟食物選擇。
這也是為甚麼我強調不要在大餐前餓肚子,因為這樣你才能理智的選擇。
要記得你都可以吃,但你可以選擇你想吃或不吃,甚麼時候吃,還有你要吃多少。你都有絕對的決定權!
四、減少飲料跟酒精攝取
很多人會在聚餐時配一罐可樂或一杯紅酒。可是如果想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可以把飲料換成溫水或茶。
含糖飲料不是不好,而是當熱量用喝的,我們會有不完全飲食補償的現象(incomplete dietary compensation)。意思是,平時如果我們吃100大卡的食物,之後就會因為比較有飽足感的關係而減少熱量攝取。可是,當我們喝的是汽水、手搖飲、果汁等,我們不會得到太大的飽足感。因此,我們之後減少的熱量攝取可能非常少 (1)。
酒精也有同樣的問題。同時,酒精似乎會促進食慾 (2) ,攝取過量也可以降低我們的自制能力,進而降低我們拒絕食物和零食的能力。
由此可見,在聚餐的時候減少酒精和含糖飲料的份量可以有助於降低熱量攝取。
五、減少沾醬或換成熱量較低的醬料
不少中式醬料熱量都會偏高,例如:烤肉醬、豆瓣醬、沙茶醬等等。所以,聚餐時如果能避免或減少沾醬,則可以減少很多的熱量攝取。
當然,這不代表你要吃無調味的,你還是可以用簡單的胡椒、鹽巴、辛香料、醬油等調味。你也可以選擇減少醬料的分量,以減少熱量攝取。
另外一個非常實用的撇步就是請服務生將醬汁分開上。例如沙拉的凱撒醬可以請服務生分開上,這樣你就能掌控你攝取的份量了!
六、減少攝取額外的熱量
新年去朋友家拜年,都應該會看到很多糖果或零食,很多人會習慣性的吃這些零食,但其實如果省掉可以減少不少的熱量攝取。
你也可以把這些零食換成熱量較低的莓果類、希臘優格等。當然,如果剛好那零食是你很想吃的,你也可以去吃。我想說的是,你可以選擇吃或不吃,不用為了吃而吃。
七、自己準備一餐
這是我蠻喜歡的小技巧,因為除了能讓我有更多熱量分配到其他兩餐,我也能把握機會逛當地的超市跟嘗試他們的食物。
譬如說,我到義大利的時候買了當地巧克力和咖啡口味希臘優格,因為這些口味是我不曾嘗試的。在英國的時候,我則會買當地的藍莓配早餐的優格吃,因為英國夏天的藍莓真的便宜又好吃!在台灣的時候,我就是全家烤地瓜配乳清跟黑咖啡(去過國外就會知道台灣地瓜多好吃)。
如果你住的地方有廚房,那靈活度會比較大,但如果沒有,你也可以買一些水果搭配自備的乳清或希臘優格之類;大部分飯店都會有小冰箱讓你放這些東西。
八、以三餐為主
如果你從白天吃到晚上,一天十幾餐外食,要儘量維持體態會困難很多。可是如果你一天只有三餐,就算每餐吃的豐富,熱量也比較容易平衡。
假如你會睡比較晚,或者是個早餐不餓的人,也有人會早餐以輕食解決,或者跳過,直接出去吃早午餐。你可以根據你的旅行習慣調整你的飲食安排。
九、專注在飲食以外的事物
食物是文化很大的一部分,也是旅行時很多人的焦點之一,但別忘了旅行還有很多其他事情值得關注。例如,嘗試不同的體驗(如:泡溫泉、去遊樂園、按摩等)和看不同的景點(如:博物館、廟、動物園)都是很值得紀念和享受的事情。
有想嘗試的美食很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旅行不一定要100%是吃的。
當你的旅行計畫有吃以外的行程,你就不會每天除了吃就沒別的事情做。
十、維持活動量
這與飲食沒有直接關係,但也是體重管理很棒的技巧。
很多人去旅行都會比平時走很多路。光看不同的景點、迷路、逛百貨等已經能讓很多人毫不費力地走1~2萬步,比平時多一倍以上。如果你平時是久坐的上班族,這樣可大大提升你的熱量消耗,也因此有些人會發現旅行回來反而瘦了。
走路除了會增加活動消耗,還能讓你看當地的道路,商店,小巷子等等,我覺得是非常棒的體驗。搭當地的地鐵也可讓你了解他們的交通網路,順便在轉車與上下站的時候增加步數。
我不是說你該精算你的步數,沒走超過1萬步就不能回飯店,或沒走上1萬步你就「失敗」了。而是你可以注意自己的活動量,並多選擇能提高活動量的交通模式。例如,如果下個景點很近你可以選擇走路或騎腳踏車,或者搭地鐵到比較近的站然後走過去而不坐計程車。
改變心態,旅行、聚餐也能吃得開心
認識飲食技巧的同時,心態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是保持著限制的心態去運用上述工具,你也不會吃或玩得開心。所以,下次旅行或聚餐的時候,請提醒自己以下重點。
正確心態一、你可以吃任何食物
這或許跟很多白癡的網絡文章相反。
除非你有食物過敏,或者該食品有毒/已過期,不然沒有甚麼食物不能吃。
我相信過度限制會有反效果,吃也是社交與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你完全沒有必要戒掉任何事物,包括冰淇淋、炸雞、蛋糕、餅乾等。
正確心態二、偶爾吃撐很正常
人都會有吃的太撐的時候,可能是太開心,可能是太好吃,可能是因為被其他事情影響沒注意到的飽足感,可能是你決定放鬆一點吃飯社交…
例如我在福岡吃沖繩料理時因為幾天沒正式吃到一餐飯配菜,菜色超下飯,最後就吃太飽,回到飯店還很撐。
這時候有些人會覺得罪惡感很大,有些人甚至會做很多很多有氧希望把熱量消耗掉,但這些都很容易演變成惡性循環。
偶爾一兩次吃撐很正常,這是我們正常社交的一部分。只要你不是經常性不受控的把自己灌到撐,你不需要擔心(如果你是請找醫生協助)。
你可以回想為甚麼會吃撐,如果是因為顧著社交,吃太快之類的,或許可以由此攝取經驗,下次做更好的安排。或者有些人到聚餐的最後只是為了吃而吃(清盤子之類),根本已經沒有在享受食物,那或許下次可選擇提早停止,不勉強自己。
後悔與罪惡是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不如用這寶貴經驗學習跟改進。
如果只是很好吃,偶爾的一次吃多了,那之後恢復正常飲食即可。
另外,其實正常人的身體都會自己平衡平均熱量攝取,假如一天吃很撐,之後幾天食慾或許會減少,或者活動(NEAT)會不自覺的增加。你的身體其實很聰明,因此不用過慮。
正確心態三、你有絕對的權力做自己的選擇
連假聚餐時,你有絕對的權力選擇:
- 要不要計算熱量
- 要不要變換食物選擇(如冰淇淋換優格、高脂換低脂)
- 要吃多少蛋糕、餅乾、甜點
每種方式都有自己的利弊,這是你需要衡量然後做決定的。
盡管會有很多親戚朋友在旁告訴你要怎麼吃,別忘了這都是「你」的選擇。
無論你做甚麼選擇,明白一定會有個阿姨覺得你吃太少或太多,也會有個機車朋友覺得你吃的「太健康」,無法好好享受人生。
重要的是你同意你的選擇,並願意承擔責任。
我明白有時候長輩會讓你很為難,但大部分時間你都可以:
- 禮貌拒絕
- 吃,但減少分量
- 保持飯碗有食物(長輩看到你的碗空就會想幫你夾菜,不要怠慢客人)
- 轉移話題(沒話題長輩自然就會說食物)
- 讚賞一些你喜歡吃的食物(例如:「阿姨,你烤的雞肉好好吃喔」)
- 用白色謊言(過敏,生病不能吃炸之類)
對於某些親戚,我甚至會大方告訴對方這是我的飲食選擇,至於他們怎麼看我,我是不太管的。
正確心態四、接受我們都不完美
無論你做多少的準備跟心理建設,我們是有感情的人類。所以,請明白節日時有吃多跟跟不上計劃的時候是非常正常的。
健身和健康飲食的目的不是限制你的人生,而是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融入生活。
就算你真的吃多了,記住這只是幾天(大不了一個禮拜)的事情,而重要的是你長遠的生活飲食習慣如何。
訓練休息對肌肉量與力量的影響
談到訓練,大部分人最想知道的是旅行期間不運動會不會讓你的肌肉跟力量掉光光?
我們可以看看幾個研究。
在2013年的研究裡 (3),受試者分為兩組:
- 控制組:連續進行肌力訓練24週
- 實驗組:進行三輪6週的肌力訓練,每6週期間休息3週不訓練(一樣共24週)
結果發現雖然實驗組少了6週(2 x 3週)的訓練,兩組的肌肉量與力量增加是一樣的!
研究者發現雖然控制組能在24週期間有持續增加肌肉跟力量,但增加的速度在第一週後開始減少。相反的,實驗組在休息的3週期間沒有增加肌肉,力量也似乎掉了(看上圖),但在第二跟第三輪6週訓練裡,肌肉跟力量增加的速度比控制組快,讓他們持續追上控制組。
同一個研究者在2011年也做了類似的研究(4),比對了兩組受試者:
- 控制組:連續訓練15週
- 實驗組:訓練6週 ⇒ 休息3週 ⇒ 訓練6週
結果發現兩組的肌肉量與力量增加在15週後是一樣的,而原因跟上面的實驗一樣,是因為實驗組在休息後那6週的訓練進步的速度比控制組快,讓他們趕上同樣的進度。
以上兩個研究都是以訓練新手為研究對象。如果我們看有一定訓練資歷的人,2017年的研究 (8) 指出休息2週對力量跟肌肉量都沒有影響。
而2013年的綜合分析 (5) 根據目前研究推論休息上3週似乎都不會影響力量,但似乎5週以後就會開始下降。
如果休息超過3~4週怎麼辦?
就算去旅行比較久,或因為其他原因需要休息,也不用太擔心,因為「肌肉記憶」 (Muscle Memory)能讓你之後重新訓練時很快恢復之前的肌肉量。
肌肉記憶其實跟「記憶」沒甚麼關係,而是跟肌肉細胞有關係。
我們的肌肉纖維裡有很多肌核(myonuclei),而肌核就像負責增加與維持肌肉纖維的指揮中心。可是當訓練刺激讓肌肉增加(纖維變更粗或更長),這些控制台要負責的範圍就會增加,並開始負荷不了。就像當一個機場越來越大,就會需要聘請更多工作人員幫忙。因此,肌衛星細胞(Myosatellite Cells)會幫助製造更多肌核來讓肌肉繼續成長。
有趣的是,雖然肌肉組織會縮小,但之前增加的肌核似乎會維持很久 (6, 7)
因此,當你恢復訓練時,你能跳過重新製造更多肌核的過程,然後更快恢復之前的肌肉量 (8 )。另外,因為你已經比剛開始更熟悉訓練動作,肌肉控制等,要恢復之前的訓練表現也會更容易。
※ 題外話,由於年紀越大似乎越難增加肌核數量,所以趁年輕開始肌力訓練,增加肌核儲備對於避免年紀大時肌肉流失很重要。
旅行期間的訓練安排
訓練方面,我們可以再次回到上面的三種狀況。
1. 你想盡情享受旅行
由上述分析可見,休息上2~3週都似乎不會影響肌肉量與力量。因此,你就算在旅行期間不訓練也不用擔心會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你不想訓練,就不要訓練,好好享受難得的假期!
2. 你想在體態與生活之間找個平衡
如果你很喜歡訓練或希望把肌肉流失的機率降到最低,你的訓練量也不需要很高。
研究指出維持現有的肌肉只需要非常少的訓練量。
例如,在2011年的研究裡 (9),70名年輕(20~35歲)與年長(60~75歲)的健身新手進行了兩階段的訓練。在第一階段,他們進行了16週的肌力訓練,包括每週訓3天訓練坐姿腿彎舉,腿推跟深蹲(共27組),每個動作各做三組8~12下(70~80% 1RM)。
他們之後被分配到三組進行第二階段,32週的訓練:
- 停止訓練
- 進行第一階段的1/3訓練量:改為每週訓練一天,保持同樣的組數,動作與下數(共9組)
- 進行第一階段的1/9訓練量:改為每週訓練一天並把組數從3組減少到1組(共3組)
最後研究者發現停止訓練的受試者在8週後肌肉量明顯下降了,並回到訓練前的水平。但第二跟三組的年輕受試者在32週後都幾乎完全維持住之前增加的肌肉,力量更是有持續增加。做1/9訓練量的年輕受試者在第二階段16週後肌肉量有下滑的趨勢,但32週後還是高於實驗前的水平。
年長的受試者雖然在第二階段成功繼續增加力量,但無論是進行1/3還是1/9的訓練量,肌肉量在8週後有出現下降的趨勢(儘管速度比停止訓練的受試者慢)。因此如果你是年長人士,你可能需要相對高的訓練量去維持。
由此可見,大部分人不需要做大量訓練也能維持肌肉量。
如果你住的飯店有健身房,或者附近有單次付費的健身房,你一週去健身房1~2次做全身訓練就能有效的維持肌肉了。
有些人會擔心飯店健身房很簡陋,無法完成訓練,但其實就算只有啞鈴跟椅子也能訓練到全身肌肉,例如:
- 啞鈴負重弓箭步
- 啞鈴深蹲
- 啞鈴臥推
- 後腳抬高蹲
- 啞鈴羅馬尼亞硬舉
- 啞鈴肩推
- 啞鈴二頭彎曲
- 啞鈴划船…等等
記得無論在哪裡都要量力而為,並以正確姿勢跟安全為優先。
假如附近沒有健身房,你也可自備彈力帶,在房間裡搭配徒手動作做簡單的訓練,例如:臀橋、伏地挺身、彈力帶划船、彈力帶肩推、深蹲。你甚至可以拿椅子做後腳抬高蹲或用停頓深蹲(蹲下去後停頓1~2秒再上去)提高動作難度。
由於房間裡做肌力訓練通常不太能負重(除非你用行李箱之類),你可以考慮做比較高下數的訓練,把每一組帶到接近力竭,以累積足夠的訓練強度。
3. 你希望在旅行期間繼續減脂
如果你正在備賽並處於熱量不足的狀態,肌力訓練會變的額外重要,因為肌肉的刺激是維持肌肉量跟關鍵的元素。因此,除了在飲食方面需要確保蛋白質攝取足夠,你也需要安排一定的訓練量。
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去當地的健身房訓練,或者找健身房器材比較完善的飯店住。但如果真的沒辦法,也可以用上面建議的彈力帶在房間做簡單的訓練。
旅行或聚餐後體重增加怎麼辦?
很多人會擔心節日過後體重會增加很多,可是,研究發現一般人在節日時期平均只會增加1~2磅的體重(10, 11),相信這個離開一般人想像的3~4公斤很遠。
至於為甚麼有些人旅行回來會增加幾公斤,很多時候都是水腫的關係。要記住體重增加不等於脂肪增加。由於外面的食物鈉含量會比較高,你吃的碳水也可能比較多,再搭配你未必會喝到很多水,身體儲存的水分會增加。在國外纖維質攝取不足,時差跟環境改變加起來也或許會讓你排便不順。因此,糞便的重量也可以讓你的體重增加。
大多時候,只要你恢復平時的飲食習慣,過了幾天到一個禮拜體重就會回落。
有良好飲食的前提下,偶爾大餐並不會讓你發胖
理論上累積約7700卡的熱量才會減少1公斤的體重。同樣的,多吃7700卡才會增加1公斤的體重。假設一名女生TDEE(維持體重的熱量)是2000大卡,她一天要吃將近一萬大卡才會增加一公斤脂肪。
因此,要因一兩餐少吃而瘦,或一兩餐多吃而胖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幾乎不可能。
就算是中秋節吃了一整個傳統月餅,那也才700~800大卡,離開一萬大卡還很遠。如果要增加一公斤脂肪,你必須一天吃大概13個傳統月餅!我相信你還沒吃到6個就已經想吐了……
延伸閱讀:大餐過後很罪惡該怎麼辦?
短期浮動純屬水分跟屎尿浮動
很多人看完上面可能會說:「可是我大餐後都會『胖』2~3公斤呢!」
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屎尿水分的差別可以讓我們的體重一天內上下浮動幾公斤。
因此,如果隔天發現體重上升一兩公斤,也不代表你長脂肪了。這只代表你吃跟喝的份量比較多,或者你吃得比較鹹,碳水比例高一點(碳水儲存在肌肉裡面時會同時儲存水分),因此體內水分增加了。
我其實不會建議在大餐之後量體重,因為沒甚麼意義。
知道你那天吃的食物重量是對你有甚麼幫助嗎?還是你好奇剛才那陀屎有多重呢?
總結
旅行和聚餐是和親友聚在一起的珍貴時刻。最重要的是享受當下與親戚朋友在一起的時光,還有陪伴你們的美食。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希望你們有注意到我不斷強調「你可以選擇」這幾個字,因為這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不是在告訴你你該怎麼做,我的目的是給大家知識跟選項,最後怎麼做是你的選擇!
食物不但能提供你營養,也是社交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健康也不只是生理健康,還有心理健康、社交健康等。
熱量無論在甚麼時候/節日都不會改變,但你的人生不只有「熱量」。
只要平時有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偶爾的聚餐真的不會造成甚麼長期的變化,甚至我會覺得偶爾的放鬆更能幫助你持續均衡飲食的習慣。
希望這個有了上面的分享,大家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你好,我是睿秋,一名熱愛營養跟重量訓練的科學傳播者,也是英國著名營養課程Mac Nutrition Uni認證的營養學家。我希望用科學的角度分享營養與訓練資訊,破解迷思,並幫更多人提升生理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