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網路上很流行說「糖上癮」的問題,然後你會看到一堆留言說:「我昨天開始吃餅乾就停不下來了,原來我也有糖上癮」。可是在科學或生理學的角度,「糖上癮」是真還是假的呢?
糖產生和毒品產生的腦部反應一樣?
這說法來自以老鼠作為實驗對象的研究。研究者發現糖跟毒品一樣都可以刺激老鼠腦裡的多巴胺接受體 (Dopamine Receptors),而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物,能傳遞開心跟愉悅的資訊。
糖的確能讓刺激腦裡的多巴胺接受體,但擁抱跟看到可愛的狗狗也能製造同樣的效果;所以,擁抱跟看狗狗會讓人上癮嗎?
另外,在許多針對動物的「糖上癮」研究裡,老鼠被迫斷食12小時 (1)。
一隻老鼠活動量那麼高,被斷食長達12小時後很自然會渴望熱量,尤其是能快速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老鼠在斷食後比其他老鼠多攝取10倍的糖分一點也不奇怪。
毒品和糖另外一個大差別是當老鼠被給予無限量的毒品,他們會【持續】出現暴食毒品的現象,可是當老鼠在斷食獲得無限量的糖,他們剛開始會暴食糖,可是這個現象很快就會消退,不會像毒品一樣持續下去 (2)。
戒糖可能有反效果
人類和動物的分析指出「類糖上癮」的症狀似乎只有在斷食/被剝奪吃糖的權力後才會出現,因此跟「限制」有更大的關係,而不是「糖」本身。
這也是心理學說的剝奪效應(Deprivation Effect):當你剝奪一個人或動物接觸一樣東西的權力,該物品在腦裡的價值會提高,該物品提供的獎勵也會提高。
也就是說,嚴格限制糖不會讓我們減少「類上癮」的症狀,它反而有可能增加糖給我們的滿足感,因而讓我們想吃更多。
當你不再限制一樣食物,過了一段時間,你身體會意識到你不需要再害怕失去那樣食物,因此那樣食物帶給你的滿足感也會降低。
不是說含糖的食物不再好吃,而是它不會再帶來那種非常濃烈的滿足感。
當你使用比較中立的態度看待所有食物,不去標籤食物為「好」和「壞」的食物,糖在你腦袋的價值就不會那麼高了。
人類不是老鼠
很重要的一點是,絕大部分糖上癮的研究都是以老鼠作為實驗對象。可是,人類的生活環境、食物供應和腦袋思考的方式都跟老鼠有很大的差別。
當研究者以人類作為分析跟研究對象,他們沒有證據支持人類糖上癮的現象 (3),也指出動物的研究結果不能完全套用在人類身上 (4)。
這不代表針對老鼠的實驗沒用或者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動物實驗能幫助學者做很多初步的研究,包含測試藥物的安全與有效性、了解各種生理機制等。只是,我們無法直接將動物實驗的結果套用在人類身上。我們必須之後針對人類進行研究,才能確定某中物質會否對人類有幫助或有害。
真的只是糖分?
如果你認真想一下,你上一次拿著一袋白砂糖坐在沙發上吃是甚麼時候?
糖本身給我們的滿足感比較像下圖。
剛開始,單吃砂糖會給我們滿足感,可是就算是小時候吃咖啡廳的糖塊,到了第三第四顆,你也會開始膩,並不會像毒品一樣一直提升需求。
大部分人想到吃到停不下來的大概都是餅乾,洋芋片,冰淇淋等;但這些真的只含糖嗎?
哪些食物最容易吃多?
根據2015年的研究 (5),研究者列出35種食物,讓受試者填寫一個問卷,問他們哪些食物最容易讓他們出現類似「上癮」的症狀,包括吃超過自己預計的份量,無法停下來等。
結果發現,最容易多吃的是同時含有糖跟脂肪的食物,例如巧克力,冰淇淋,餅乾跟蛋糕。此外,鈉含量也似乎有影響,因此薯條、洋芋片和披薩的排名也比較高。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完全責怪「糖」。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多吃原型食物,例如水果,鮭魚,蔬菜跟糙米飯等除了能提供更多的營養,也能幫助我們管理食慾,避免吃過多熱量的情況。
對於以上研究,也必須指出研究者是依靠受試者對食物的感想/感覺來排列食物導致類似「上癮」症狀的程度。
人的感想會隨著時間跟環境改變,例如今天你很想吃披薩,所以會把披薩列的比較高。因此,就算研究發現巧克力是排名第一,也不代表巧克力對你是最容易多吃的食物。但我們可以用這研究作為一個參考來分析食物的性質。
糖上癮跟食物上癮是兩回事
很多人會把糖上癮(Sugar Addiction)跟食物上癮(Food Addiction)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別。
糖上癮並沒有科學支持,但食物上癮是有比較多科學支持的,儘管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6)。
食物上癮(也有研究者說應該成為「進食上癮」,Eating Addiction)是指有強烈的慾望去尋找跟吃可口的食物,儘管有負面的結果 (7)。
2013年的評論指出,食物上癮的行為可能是某一種嚴重的暴食症或跟暴食症有親密的關係 (8),但有暴食症的人不一定有食物上癮,因2015年的研究指出,只有56.8%的暴食症患者出現食物上癮的症狀 (9)。
現在有研究者推論這可能跟一種叫Low-Satiety Phenotype(可以降低飽足感敏感度)的表現型(也就是遺傳基因)有關 (10),而這些人可能會更容易被糖分觸發暴食行為。
※ 注意:暴食症很大的特徵是完全不受控,甚至無意識地暴食,後續也會有極大的罪惡感。這與「我喜歡吃餅乾,不小心吃多了點」。而如果你有或懷疑自己有任何飲食失調問題,記得要尋求心理醫師幫忙。
總結來講,雖然糖上癮沒有科學支持,但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有些人可能患有食物上癮,而這可能跟暴食症跟某些表現型有關連。
糖一定壞?
現在的廣告、雜誌和社會都讓我們覺得糖是敵人,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平時吃的很營養均衡的人,每天吃一條巧克力棒真的不健康嗎?
一個完全不吃添加糖,卻有飲食失調、失去社教生活的人真的健康嗎?
健康不只是來自食物,還有我們的心理健康、社交健康、智力健康等。過分執著於吃健康甚至是一種叫健康食品癡迷症(orthorexia)的飲食失調症,是指會因為過度在意吃得健康而影響到心理健康。
因此,如果攝取適量的糖分能幫助我們維持心理健康,甚至可以說糖也有提升健康的地方。
除此以外,糖對於一些長跑選手甚至是非常重要的能量來源。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用黑白的思考方式去看待糖。
糖不會影響減重效果
研究的確有發現糖跟含糖飲料跟肥胖有「關聯」(11),可是這不代表糖「導致」肥胖。
其中一個研究比對了兩組受試者,一組的熱量攝取有43%來自糖分,另一組只有4%來自糖分,結果兩組都成功減重並改善了各個健康指數(12)。
因此,只要你有製造熱量赤字,就算吃大量的糖也可以順利減脂。
我不是鼓勵大家吃很多糖
我知道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批評說:所以你現在在鼓勵大家吃糖囉?這怎麼可能健康?
因此,我一定要強調,我不是鼓勵吃大量的糖,不用再吃蔬菜水果。這篇文章希望強調的是:糖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可怕,糖本身也不會導致肥胖。
任何食物吃太多都可以讓你缺少其他營養素,維生素跟礦物質,因此要適量的不只是糖分。可是,你沒有必要完全不吃糖,或覺得吃糖跟吃毒品一樣。
無論是減脂還是維持健康的身體,如果你吃大量的糖,營養不良的可能性會增加,對牙齒也不是很好。另外,我猜你也會非常缺乏飽足感,畢竟200卡的糖果能提供的飽足感遠低於200卡的馬鈴薯,兩者是不可以直接比較的。
總結
- 目前研究不支持人類出現「糖上癮」的現象,糖也跟毒品有明顯的差別之處
- 老鼠身上觀察到的上癮症狀不能完全套用在人類身上
- 糖能刺激腦裡的多巴胺接受體,可是任何會讓人開心的事情也會,不代表吃糖會上癮
- 容易讓人出現類似糖上癮症狀的似乎是高糖高脂或高脂高鈉的食物
- 糖本身不會讓你胖,過多的熱量才會導致體重和體脂肪增加
- 我們或許應該減少高糖食物的攝取,但沒必要害怕或妖魔化糖
希望這篇文章有釐清一些迷思,也對大家有幫助!
你好,我是睿秋,一名熱愛營養跟重量訓練的科學傳播者,也是英國著名營養課程Mac Nutrition Uni認證的營養學家。我希望用科學的角度分享營養與訓練資訊,破解迷思,並幫更多人提升生理與心理健康。
妳不需要寫這一篇幫糖辯白
Hi Amy,
非常感謝你的建議。如果有甚麼文章或主題你希望我多分享的,也歡迎你提出喔!
-睿秋
第一段
多巴胺接受體的確不是必定代表毒品,但他是判斷毒品的標準項目之一
第二段
糖的確會有消退不繼續追求的現象,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是類上癮
另外忽略的其他因素考量
一天人體糖份需求量大約50克,以一瓶小瓶可樂大概35克
而且現在外面食物多半含糖(不論是精緻糖還是果糖),要超過這個量其實很容易(除非謹慎克制)
糖類攝取過量就會持續破壞人體細胞
進而導致老化、眼睛皮膚、肝膽甚至胰臟問題(糖尿病)
第三段
人的確不是老鼠
但這樣論點會把所有用老鼠研究結果打翻
之所以先拿老鼠做實驗,單純是有高度相關性而且不會直接人體實驗導致問題
所以要先拿老鼠進行初步判斷
後續是否人體實驗要看醫療價值
第四段
會吃膩是真的,但這邊應該要看類上癮的定義如何
再來判斷吃膩是否非上癮的必要條件
類上癮食物的確有包含糖和脂肪
但直接說不能完全責怪糖或運動量太少是有欠邏輯
因為少證明脂肪和糖的相關性
然而脂肪囤積的確就是糖攝取過量引起(起碼八成)
單論這段應該改成”不能攝取過量糖份”才好
個人認為總結
糖份一天攝取建議不超過50克
過量就一定不健康
然而生活中的外食絕大多數都有含糖
糖的確不需要妖魔化,但是很容易超標治病
反糖人是之所以激進,是因為現在糖資本主義已經打入市場深根人心
不用激進手法很難改現在人的觀念
他們的核心理念只有一句話— 糖過量有毒,生活中處處含糖應當小心
radfeather你好,
謝謝你的留言喔。
針對第一段,感覺你我的說法沒有衝突。我沒有說多巴胺完全與上癮無關,只是我們不能單靠這個去判斷一樣東西是否會讓人上癮。
針對第二段,可以請教一下天50克糖是參考甚麼嗎?我不反對攝取過多的糖分對身體不好,但糖攝取過多是否直接導致你列出的疾病和身體狀況,似乎連學者也無法100%肯定。很多疾病會出現都有多個成因,所以也難以說糖和這些疾病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我在文章中也提出有些人的確會出現「類上癮」的症狀,只是目前連學者都認為糖不符合上癮的標準。
針對第三段,我沒有打翻所有有關老鼠的實驗。許多動物實驗都能幫助我們對事情建立初步的了解。我提出的是,我們不能「直接」把動物實驗的結果或結論套在人類身上。正如你說的,我們必須再針對人類做實驗。
針對第四段,脂肪囤積是因為熱量攝取超越了熱量消耗,而攝取大量含糖食物/食品的確會增加製造熱量盈餘的機率,但糖和脂肪增加沒有直接關係,所以我還是認為不能完全責怪糖。現在也有不少研究和學者提出,肥胖是非常複雜的現象,不是單一食物造成的,而是結合環境、經濟狀況、社會、飲食、教育程度、心理健康等的綜合結果。
如果有看到後面的段落,我也有強調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吃大量糖分或完全不管飲食品質,我只是希望提出糖沒有大家想像中恐怖。
希望以上有回應到你提出的論點喔 🙂
– 睿秋
目前醫學科學實驗均建立在老鼠實驗,是說所有實驗都不科學? 可笑
David你好,
感謝你的留言喔!
我的文字並沒有否定老鼠實驗的意思。其實,老鼠實驗在科學研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學者能完全控制老鼠的環境、飲食等;這是人類研究中很難做到的。在科學研究中,很多學者都是透過動物實驗了解各種機制,也能做很多初步的研究(如果有研究價值,可以再考慮進行人類研究)。
我的意思是,雖然這些實驗有它的價值,但因為老鼠和人類的結構不一樣,所以我們無法直接將動物實驗的結果套用在人類身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做針對人類的研究才能說人類如果進行同樣的事情或攝取同樣的物質,也會有一樣的效果。舉例來說,很多藥物都會在初步階段透過動物測試效力、副作用等。如果通過動物實驗那關,藥物必須再進行幾層的人類實驗,確保安全有效,才能販售。
希望這樣能讓你更理解我文中的意思喔 🙂
– 睿秋
我認同”糖不會影響減重效果“但是這項實驗是建立在熱量攝取相同的情況下才成立,我認為真實情況應該是醣類攝取較多而且熱量也攝取較多,不會因為今天喝了可樂就不吃每天吃的pizza。而人體代謝順序脂質優先於醣類,就算熱量攝取相同,攝取較多醣類可能會代謝不掉導致身體問題。目前我國衛生福利部指出「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且應低於50g」我認為我們最需要討論的是如何有效長期增加基礎代謝率及熱量消耗,才可以解決根本問題。我並非不認同你的想法,只是想要多做補充。thx
Hi Ray,
謝謝你的補充。的確,在現實生活中,糖攝取量高的人似乎也有較不健康的生活形態和較高的熱量攝取,這點我認同的。
因此,後面我也提到我並不是鼓勵大家攝取大量的添加糖,因為健康除了取決於熱量攝取,也取決於食物品質。這篇文章主要想指出的是,糖並非與毒品一樣對身體有害;儘管我們不希望大量攝取添加糖,也無須完全戒掉或者非常害怕糖。
-睿秋
完全認同🧂🧂🧂↓↓↓
喔
你說肥胖大部份原因是攝取過量的糖導致的
所以我一整天除了糖什麼都不吃
但只要吃了超過50g的糖
我就會胖是嗎
假設一天熱量消耗是2000大卡
只要吃了超過50g的糖
就會超過2000大卡是吧
畢竟其他進食的熱量來源都是不存在的
作者說的心理壓力或其他外在可能都也是不存在的
只要超過50g糖就會變胖嘛
哈哈哈哈哈哈哈